赵会鹏、李鹏翔
武汉大学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被捕。案件震惊教育界。
中国推行教育市场化以来,大学迅猛扩张,大兴土木,变成市场主体。而监管制约体制的缺位让不少高校主管倒在教材集中采购、招生、后勤服务等环节的权力寻租中。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下大学的生态环境,什么样的高校管理监督体制才能确保高校一方净土?
高校不“清水”
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被捕。记者了解到,此前,已有一些大学的主管因腐败落马。
落马的大学主管大多是在基建招标时受贿,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副校长李汉昌受贿68.5万元,湖北中医高等专科学校原校长高勇受贿65.5万元。
有关部门总结,高校经济腐败案呈现几大特点:权钱交易明显,窝案串案突出,腐败分子中党员、高学历、中老年人居多,“明”“暗”回扣盛行,涉案金额较高。
在事发的武汉大学,很多学生认为反腐反贪工作的强力执行有助于建立学校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秩序,也有利于学校长期的发展。
“高校领导干部贪污腐败,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些钱,更重要的是对千万学生道德观的不利影响,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湖北省一位从事反腐败的人士说。
净化高校环境
人们反思,大学的腐败案祸起于何?
近年高校快速发展,中国推行教育市场化以来,各地大学扩建校舍、发展新校区、建大学城成为潮流。一些不法建筑商为承揽大学的基建工程,紧盯主管基建的主管人员,不惜花重金行贿。同时,大学变成市场主体,集官、学、商于一身的大学主管人员,在采购、招生、后勤服务等环节,可轻而易举地找到权力寻租机会。
高校在招生录取、科研培训、教师聘任、校舍工程建设、设备物资采购等方面拥有的自主权越来越多,高校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但与之配套的法律规范、权力监督机制没有及时有效地跟进,这种对高校权力监督管理上存在的“失范”或称“反常态”现状,成为高校职务犯罪迅速增加的关键性制度原因。
记者采访了解到,基建、后勤、采购、招生等财权、事权集中环节,成为高校领导腐败的“重灾区”。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概括高校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发生原因:“权力过大,制约过小。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像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一位在高校工作多年的人士把高校管理的弊端总结为“内部化”、“集权化”,学校甚至部门少数人说了算。
对湖北地区的教育部所属高校,主管部门“鞭长莫及”。省财政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处处长周学武坦陈,过去主要管经费的划拨,报表的审核等,至于高校怎么“花钱”,主要靠高校自主管理。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郭自力认为,高校已是一个经济活动主体,应将其作为一个重点监管对象。重要的是针对高校自主权的扩大,及时对高校运行机制和环境方面的漏洞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机制,特别要防范“好人变坏”机制,促进校园环境不断净化。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晓慧说,学校的资金运作应该受到社会监督。由政府和民众组成监督团,建立全社会的监督体制,审查学校账目;同时,在建设工程方面,由政府主管招标和项目审查,还校园一个清净健康的发展环境。(新华社专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