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频现“贿选”事件,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不仅有人在大学的学生会选举中,通过贿赂拉选票;初三选班干部,也有人暗中给同学每人送一包价值0.5元的方便面,增加得选的胜算;甚至于连幼儿园选班长,都出现了贿选。由此,就有了廉政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倡导(10月6日《中国青年》杂志)。其实,校园“贿选”,绝不只跟腐败有关。
就事论事地看“贿选”,撇开了那个“贿”,毕竟还有一个“选”在。这跟过去连学生干部也由学校或由老师“钦定”相比,不管怎么说,都该算是一种民主的进步。现在固然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还跟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有一些联系,让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但如果失之于皮相,只把它们当作腐败现象来消除,则可能会像古代笑话中的庸医,简单化地给驼背压上块大石板,这无论是从治标还是从治本的角度看,恐怕都不能算是对症的疗法。
先从积极的角度看,校园“贿选”凸显了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即使小而又小,小到幼儿园的班长选举,还是有它艰难而复杂的一面;要真正消除民主选举的消极一面,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而且要懂得重在实践的道理,推进民主一样需要“从娃娃抓起”。这对增强国人对民主政治的理性认识,恐怕有着特别深切的意义。
社会大学校,学校小社会。作为一个缩影,学校“贿选”有可能折射了社会“贿选”的诸多世相。从更积极的角度看,认真对待校园“贿选”,着力在提高学生的民主素质上下功夫,通过积极而大胆的实践,既可以由此发现许多规律性的问题,也能以此摸索一些既符合国情又具可操作性的规则,也可以借此培养一代初具民主能力的新公民,实在是一石三鸟的好事。
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从小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政治文明的发展,同样需要从小提高学生的民主能力。“贿选”的问题出在“选”上,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能只盯住一个“贿”字。甚至还可以作这样的推理:校园涉及腐败的现象,远不止于选举学生干部,通过摸索和规范一系列合乎民主规律的“选”的活动,既增强类似于承诺的自律,也增强类似于监督的他律,则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校园“贿选”,也可以为解决其他的校园腐败,进行一些从源头上遏制的制度性探索。此外,校园活动有其特殊性,类似活动也就可以带有游戏色彩,这简直是将民主能力的培养,寓于游戏之中了。从推进整个民主政治建设的大局来看,这实在会是效果很好而成本很低的实践。
其实,借助班级管理,进行学生民主自治的尝试,这样的活动,不少学校早就在做,而且,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换一个角度看校园“贿选”,远比只从腐败一个角度看“贿选”,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来源:光明网-光明观察)
|